谁在为“赔钱”的王家卫买单

日期:2025-10-09 10:13:30 / 人气:19

随着编剧古二(程骏年)对电视剧《繁花》创作署名权的控诉,王家卫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。这位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“艺术之神”,在商业领域却始终是个令人捉摸不透的谜——纵观其职业生涯,真正实现票房盈利的电影仅有《旺角卡门》《重庆森林》《一代宗师》三部,其余作品皆让投资方血本无归。即便如此,演员甘愿被“折磨”,资本依旧趋之若鹜。只是,当艺术滤镜逐渐祛魅,人们对王家卫的纵溺还能持续多久?
票房毒药:天才导演的“赔钱史”
王家卫的导演生涯,始于一次“幸运的成功”。1989年,香港影视人邓光荣投资其处女作《旺角卡门》,1150万港元的票房收益让他信心大增,随即集结张国荣、张曼玉等巨星为王家卫的《阿飞正传》豪赌4000万港元。然而,这部后来斩获金像奖五项大奖的“神作”,票房仅975万港元,直接导致邓光荣公司破产、气病住院,2011年65岁时因心脏病离世,命运的伏笔早在这场投资中埋下。
此后几十年,王家卫的“票房毒药”属性从未改变:《东邪西毒》投资超2000万港元,票房不足千万;《春光乍泄》《花样年华》虽成影史经典,国内票房甚至低于《东邪西毒》;即便是最卖座的《一代宗师》,内地2.8亿元票房背后,是长达十年的筹备期与高昂制作成本,很难称得上商业成功。
更让合作者头疼的是他的创作风格:没有成型剧本、拍摄计划善变、工期无限拖延。拍《阿飞正传》时,张学友吃了30多盘意大利面、梁朝伟吃了27个梨的戏份最终被全删;《花样年华》拍了15个月,《2046》耗时5年;《春光乍泄》剧组被他骗到阿根廷后收走护照,张国荣在无望等待中感染病毒写下遗书。即便如此,演员与投资方依旧对他不离不弃,只因他手中握着“咖位升级”的密钥。
金主算盘:艺术期货的“隐性收益”
“我演你的戏,你升我的咖”,这是演员与王家卫合作的默契。梁朝伟凭借《花样年华》成为戛纳影帝后,单支房产广告费用超千万;《繁花》让胡歌重回顶流、唐嫣演技获认可,辛芷蕾更是借此斩获威尼斯电影节影后。对演员而言,王家卫的作品是通往国际舞台与艺术殿堂的跳板,短期的“折磨”远不及长期的职业增益。
资本方的逻辑则更为复杂。王家卫1992年创立的泽东影业,早已将业务延伸至电影制作、海外发行、IP授权等领域,票房只是最不重要的一环。欢喜传媒老板董平2015年向泽东影业注资近9亿港元,换取六年优先投资权,看中的正是王家卫的“艺术镀金力”——他是戛纳、柏林、威尼斯电影节的常客,投资方借此可跻身顶级社交圈,为公司赢得艺术厂牌口碑,潜在收益远超短期亏损。
此外,王家卫电影的“长尾效应”显著。《花样年华》影碟发行与周边授权收入超800万美元,2024年重映首日票房仍突破3000万;国际资本如法国MK2影业、日本松竹映画也频频入场,看中的正是其作品的艺术收藏价值。更有甚者如甲骨文创始人之女梅根·埃里森,纯粹出于个人喜爱为王家卫“为爱发电”,成为行业平衡商业与艺术的特殊存在。
艺术祛魅:大师光环下的“时代错位”
不可否认,王家卫有着独特的艺术才华。非线性叙事、大量内心独白构建的情绪迷宫,复古色调与光线捕捉营造的视觉美学,影响了侯孝贤、贾樟柯等一代代导演。甚至《大话西游》的诞生也与他渊源颇深——刘镇伟用《东邪西毒》班底赶拍的《东成西就》,不仅票房大卖,更启发了“至尊宝”这一经典角色的创作。
但当编剧纠纷打破大师滤镜,用当代视角审视其作品,祛魅随之而来。技法上,抽帧、局部拍摄等被解读为“外化角色焦虑”的手法,实则源于当年光线不足、场景逼仄的现实限制;叙事上,“情绪重于结构”的迷离感,或许是缺乏固定剧本、只能靠独白串联素材的无奈之举;内核上,反复书写的“青春期孤独”,与郭敬明式的“无病呻吟”有着相似的格局局限。
时势造英雄,王家卫在80年代末的崛起,是他与时代的双向奔赴。但“没有脚的鸟”终究会累,当审美迭代、观念更新,他的艺术表达逐渐与当下脱节。新一代资本不再愿意承担“不受控大师”的高昂成本,观众也开始用更理性的目光审视其作品与为人。正如他电影中的台词,“我选择留在我自己的岁月里了”,或许这才是王家卫在大祛魅时代最体面的结局。
从票房毒药到艺术标杆,从资本宠儿到舆论争议中心,王家卫的故事从来不是简单的“天才与商业”的对立。他既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缩影,也是艺术与资本博弈的样本。只是当潮水退去,那个靠情绪与美学构建的电影世界,还能留住多少心甘情愿的买单者?

作者:风暴注册登录平台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风暴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