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谱论文造假:医疗领域的沉疴与破局

日期:2025-05-09 15:57:22 / 人气:6


医疗论文造假乱象频发
近日,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发布情况说明,针对该校两位妇科医生发表的“子宫内膜异位症”相关论文中男性患者样本超六成的质疑,经核查存在科研失信行为,对相关作者进行了降级和诫勉谈话处理。

这并非个例,近期医疗领域学术不端事件频出。先是某护士论文中出现“男性患者确诊子宫肌瘤”,接着多篇公开发表的妇科论文被扒出存在男性病例,如宫颈癌、高危产妇等相关论文。此前在2016年,一篇前列腺癌研究论文竟出现超50名女性患者,而女性本无前列腺。如今“男性患妇科病”的荒谬情况再次出现,实在令人难以理解。

从数据来看,医疗领域论文撤稿率居高不下。今年初《自然》杂志报告指出,某地级市医院以超5%的撤稿率(2014 - 2024年)成为全球撤稿率最高的科研机构,涉及107篇论文和107起学术不端事件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中,医疗领域学术不端案例也占比较高,2023年第一批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里8起案例有7起当事人来自医院等相关机构,第二批通报中也有三分之一案例与之相关。

医疗领域易现造假的原因
职业晋升与论文挂钩
在国内,优秀医学人才大多进入公立医院体系,面临高度一致的晋升路径,从初级医师逐步晋级,不同级别对应不同薪资和资格。而发论文是评职称的规定动作,多数要求发科技核心统计源期刊或相关部门认可目录内的期刊。这就使得医生评职称时论文题材、篇幅等都有要求,想进步就得评职称,要评职称必发论文,形成近乎刚性的要求。

客观条件限制
发论文通常需要基础研究或足够案例积累。基层医院受病源、人才和设备限制,难以积累复杂病例,也缺少做基础研究的实验室等设备。同时,医生日常工作繁忙,除门诊外,还需收治病房、写病历、承担教学工作,遇上加班更是疲惫不堪,做科研只能从休息时间挤,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。

考核体系问题
过度要求医生出科研成果,背离了初衷。中国医生的职称制度源于计划经济时代人员管理需要,在医疗改革新形势下出现新问题。各级医院把论文列为考核“硬指标”,导致一些医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引发学术不端。

破局的尝试与担忧
政策调整
国家层面已意识到“唯论文论”的问题。2021年8月5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委印发《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各环节,不把论文篇数和SCI等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评审直接依据,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,临床病案、手术视频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,门诊工作时间、收治病人数量等也可作为申报条件。一些地方已试点论文和职称晋升脱钩。

新的担忧
论文和职称晋升脱钩带来新问题。部分医生认为论文数量虽有一定局限性,但至少是可量化标准,脱钩后临床能力考核标准难以确定。若不能量化,谁来评判好坏,是否会产生更多不易察觉的寻租空间,是否会用其他“xx至上”替代“论文至上”。

理想改革方向
更为理想的改革方向是将职称与薪酬体系脱钩,提供更多元职业发展路径,允许医生根据自身兴趣、专长和职业目标选择。让科研归科研,临床归临床,人尽其才,各扬所长,从而营造更健康、积极的医疗生态,从根本上解决医疗领域论文造假这一沉疴。

作者:风暴注册登录平台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风暴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